刘在权代表的故事
近几年来,云阳县人大代表刘在权带领云阳县故陵镇村民建起土特产电商平台,走上了致富路:1-2元/斤的脐橙卖到了4-5元/斤,原生土蜂蜜的售价比以往收购价高了近4倍,南瓜籽、干土豆块、干南瓜片、豆豉等卖不出去的农货现在都成了紧俏货……
一辆摩托、一个背篓,
翻山越岭、走乡串户
收购村里土特产,
云阳县人大代表刘在权
是怎样凭着一己之力,
带出一个电商平台——“特产村”?
下面我们来看他的奋斗故事
触网搞电商
滞销品变畅销货
——云阳县人大代表刘在权
1
有了这个想法,刘在权便在故陵镇当起了“串串客”。
一辆摩托、一个背篓,是他每天外出的工具。翻山越岭、走乡串户收购村里的土特产,经过简单归类、包装后放在网上销售。这一干就是5年。
在收购土特产之余,刘在权最喜欢和村里人聚在院坝、坐在田坎上摆摆龙门阵,跟大家聊聊电商平台的好处。
刘在权鼓励村民们积极参与到网络销售中来,给村民们普及互联网知识,帮助他们通过在外务工的子女和身边的亲朋好友在微信朋友圈推广。
“起初,我一说到这个话题,乡亲们总是摆摆手,对通过电商平台脱贫致富没多大兴趣。但路是一步一步走出的,只要让他们看到有利润可赚,就能打消他们的顾虑。”就这样,刘在权不仅开了电商公司、搭建起电商平台“特产村”,还把村里以前的滞销土特产通过“特产村”卖断了货,乡亲们纷纷竖起了大拇指。
据了解,“特产村”已服务消费者超过37000人次,截至去年底,共计销售农特产品21万余件,累积销售额达1380余万元。
土特产质量提高
销售价格节节攀升
——故陵社区居民王其元
1
时值盛夏,故陵社区的王其元正在柑橘地里打药防虫害。
今年管护更加得当,柑橘树枝叶繁茂,枝丫上挂满墨绿色的果子,眼瞧着又是一个丰收年。
王其元家里种有10亩柑橘,前些年因管护不当,柑橘品相不好,常常无果贩问津。要么1-2元/斤低价收购,要么将刚摘下来的脐橙摆在公路边叫卖。
这也是村里多数种植户的现状。
由于常年跟土特产打交道,刘在权慢慢变成了农产品“专家”。看到这种现状,他主动找到王其元,给他讲柑橘种植的经验与管护方式,传授提高农产品质量的知识。
哪些土特产受欢迎、哪些产品销量好……刘在权经常跟乡亲们交流这些问题。在他的建议下,乡亲们种植的水果产量提高了,土特产的质量提升了,销量也随之节节攀升。其中,“故陵脐橙”还曾创下电商平台单日销售超7万斤的纪录。
这个“肚里有货”的年轻人越来越受欢迎。从刘在权上门指导,变成了乡亲们上门要建议。
带动村民齐发展
全村走上致富路
——宝兴村村民朱志国
1
宝兴村村民朱志国今年46岁,以前是个贫困户,现在已是懂电商的新农民。他通过自营网店或村里的电商服务站点,将自家土蜂蜜卖到了山外,一年有十万元左右的收入。
在刘在权的指导下,村里的土特产不仅有了销路,部分土特产通过加工,售价也跟着涨了起来。例如,刘在权开办“特产村”蜂蜜初加工厂,不仅保留了原生态蜂蜜的纯正,还通过加工提高了品相。目前,宝兴村通过电商平台月销蜂蜜500多斤,让30余户贫困户年增收1500元左右。
自2015年以来,全镇发展电商企业超过10家,培训各类电商人才近2000人次,并有600户村民发展成微商,其中21户贫困户平均年增收8000余元,通过“特产村”帮助农户解决销售问题70余次。
同时,刘在权响应号召,推行“政府+公司+农户+电商分销”和“政府+公司+专业合作社+农户+电商分销”的经营模式,促使企业与农户形成互相依赖的产业链和利益共同体,实现农户和企业共同发展、共同促进的局面。
“刚开始就是想自己赚钱,同时也为村里做点事,更重要的是大家都能脱贫致富。”刘在权微笑着说,作为人大代表,希望通过自己的努力,为故陵镇的经济发展添砖加瓦。
记者:黄振胜
编辑:朱苗
文章转载来源:公民导刊